温室大棚中白粉病的防治办法
白粉病是保护地种植的重要病害之一,俗称“起白毛”。由于该病对叶片的光合作用造成的影响较大,直接关联到作物的产量。据统计,感染白粉病的蔬菜轻者减产10%-20%,重者30%-50%。
温室大棚中白粉病的防治办法
1、栽培措施
1)选择抗病品种,注意轮作倒茬。一类白粉病病菌只危害一类作物或一种作物,如果种一茬瓜类,再种一茬叶菜类的作物,即可有效减少白粉病的发生。
2)合理安排种植密度,切忌过密,植株生长过密时可适当修剪侧枝,以保持田间通风透光。发现病株或病叶及时摘除带出大棚,防止病毒侵染其他的植株。
3)合理控氮,养根护叶,提高植株抗性:
幼嫩组织容易受病菌侵染;当植株长势弱或徒长的情况下,易发生白粉病;氮肥超量,植物植株体内铵态氮的可溶性增加,细胞壁变薄,也容易受到白粉病病菌侵染。
4)环境调控:
白天室内温度要维持在30℃以上,夜晚尽量使室内温度降至作物适宜温度的下限;最大限度地降低室内湿度,以高温低湿和低温低湿抑制分生孢子萌发,减少发病。及时通风,降温排湿。冬季温室灌水应在晴天的上午进行,灌水后应及时进行通风排湿。
2、药剂防治
根据植物生长特性和病害发生阶段的特点,选择合适的杀菌剂。
1)石硫合剂、甲基托布津、代森锰锌等,主要用于发病前保护,对白粉病几乎无治疗效果,同时硫制剂对许多蔬菜瓜果敏感,不能使用。
2)三唑类的苯醚甲环唑、腈菌唑、丙环唑等,对白粉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,但还要考虑这些药剂对植物的安全性以及对病害的抗药性。
3)杂环类的乙嘧酚和乙嘧酚磺酸酯防治效果很好,但抗性产生太快。注意于其它类型的杀菌剂交替使用。
4)甲氧基丙烯酸脂类的醚菌酯、肟菌酯等,作用机理独特,作用位点较多,对白粉病专治性较高。但这类杀菌剂特别容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,在使用频次及剂量上不能太随意。
发病初期,建议农户选择选用价格较便宜,效果又好的农药,如三唑酮(粉锈宁);发病重时,可选用效果佳、价钱较贵的农药,如氟吡菌酰胺+嘧菌酯、吡唑醚菌酯+代森联等。
对于有机农业来说,把脱脂牛奶(奶粉或液体奶均可)按1:9的比例兑成水溶液,在病害发生初期喷洒,7天一遍,连喷2~3遍,对病害有很好的效果;
采收期有条件的可用小苏打25克加150克新鲜牛奶兑水15kg喷施,隔3天喷1次,连喷5-6次,不仅效果好,而且可分解出二氧化碳,提高作物产量。
- 上一篇:提高温室大棚的保温性能需注意事项
- 下一篇:玻璃温室大棚用卷膜器的特色